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,他前半生碌碌无为,是不少乡人眼中的流氓地痞。可就是这个无赖地痞似的人,在秦末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,趁势而起,最终建立的朝代,赋予了中华民族“汉”的称号。刘邦能从一介布衣、地位低微的沛县小吏,到君临天下,和他自身的谋略以及智慧是离不开的。毕竟秦末群雄逐鹿,比刘邦聪明,能干,强大的诸侯大有人在,可他却成了笑到最后的人,那绝对是有刷子的。就比如说刘邦称帝后,为了避免父亲下跪,他想出来的一招,就很好的体现了刘邦的睿智。刘邦的崛起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草根,甚至曾被认为是个“无赖”。如果不是因为秦末乱世,刘邦甚至庸庸碌碌的过完一生。刘邦个性洒脱豁达、不拘小节,喜欢到处晃荡。他的这种行为,在家人的眼里看来,其实就是好吃懒做的主。他的父亲就经常训斥他不事农产,他的嫂子也不喜欢这个游手好闲,喜欢拿家里的资源去做人情的小叔子,常常发生矛盾。可他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,却让他有了一群玩的非常不错的朋友,整日就是三五成群的在街上晃荡。刘父看到儿子年纪大了,又没娶媳妇,便走关系让刘邦做了泗水的亭长,有了事做希望能够让儿子改改性格。刘邦仍然是我行我素,他的这种脸皮厚,能说会道的性格,让萧何、曹参等县廷的官吏都和他相处的不错。秦二世时,天下徭役深重,刘邦在押送徒役们时,一些徒役害怕送命,半路就逃走了。见此状况,刘邦索性就不干了,带着一伙人落草了。天下大乱时,刘邦把握机会起义了,后来结识张良、韩信等杰出人才,依靠他们的智谋与支持,刘邦不仅成功推翻了秦朝的暴政,而且还在楚汉争霸中打败了项羽,最终建立了汉朝。设法避免父亲跪拜汉朝建立后,刘邦也创作出了不少规则和制度来维持王朝的运行。其中一件比较头疼的事,便是如何对待父亲的身份问题。按照传统的礼法,作为儿子,向父母行跪拜礼,那是天经地义。可如今自己是皇帝了,普天之下又莫非王臣,难道又有自己的父亲对自己行跪拜礼吗?这肯定也是不行的。能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和孝顺,又要能维护皇帝礼法,这个显然成了一个文化和政治的难题。为此刘邦想出了一个妙计:他通过设立“太上皇”制度,将自己的父亲封为“太上皇”,既皇帝的父亲,可以算是赋予父亲最高的尊荣地位。这样一来父亲并不需要向自己行礼,而且还维护了皇权,因为皇帝向太上皇行礼,那是理所当然的。刘邦作为皇帝拜太上皇,既是子拜父,也是皇帝拜太上皇,确保了父亲和皇帝的尊严,这个难题不就这么解决了。刘邦这种“太上皇”的做法,不仅在汉朝得到广泛实施,并且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,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采纳了这一制度,被后世沿用了两千多年,。而“太上皇”的制度,改变了后世皇帝对父亲礼节上的种种尴尬,同时也成了皇室父子之间各种小心思的较量。李世民有实力当皇帝,就让父亲李渊撵去当太上皇。宋徽宗不想当亡国之君,便把皇位让给儿子自己当起了太上皇,还有唐玄宗李隆基、宋高宗赵构,清代乾隆都当过太上皇。这些人无一不是借着“太上皇”这一制度,明面上演父慈子孝的一幕,暗地里却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